(学生从卢教授课堂上整理而成。老师个人观点,供教育目的之用。Personal views only, nothing is waived.)


如何在美国生存发展?卢教授27年美国生活分享

 

我来美国已经27年了,出国30多年了,从最初的一名无线技术工程师,到斯坦福EE教授(研究领域:开放无线传输),到后来去法学院学法律,去国际关系学院学外交,去商学院学商学,再后来去学古典艺术欣赏,去学古董鉴赏,到现在成为古典艺术收藏者,古董收藏者及加州投资者,我的人生充满多姿多彩,丰富多彩。

 

我从2001年起就是美国国务院国际技术,标准和政策国家代表团的技术专家,主要在于OECD, ITU等的谈判小组。以前的我非常单一,只懂技术,根本不懂其他,非常孤独。现在我非常能聊,一般不谈技术,只谈艺术,音乐,古典,法律,投资等“全文科”的素材,真正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圈。

 

我研究生一毕业就出国,在无线技术方面非常成功,是IEEE Globecom 第一位华人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最年轻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联邦技术顾问。 在我技术最巅峰的38岁时突然决定继续学法律和国际关系学,利用斯坦福教授的独特优势(可以去任何教室听课,任何资料室查资料)全心学习法律,外交和商学,并拓宽到文科领域。在斯坦福工作的几年里我完成了专业的重大拓展和交叉学科的深入发展- 上班在工学院,业余学习在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商学院。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4-5个小时,每天至少有14个小时都在斯坦福的教室里,图书馆里,会议室里。

 

经过几年学习成为交叉学科专家以后,我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整天坐在电脑旁设计芯片,设计硬件和控制代码。我大部分时间是陪客户打高尔夫,主持会议,欣赏艺术,审理案件,投资座谈等等。我的知识面已从技术延伸到法律,外交,政策,战略,艺术甚至古董鉴赏,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其实生活中很多领域都是通的,比如:外交和高尔夫是一样的;知识产权和古董是一样的;投资和艺术是一样的,等等。

 

工程师到50岁时已是满头白发,非常辛苦。而我现在也53岁了,但几乎没有白头发,也不用天天上班,只需每周上班一天,六天休息,几乎都是自然醒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美国生活,讲究的是技巧,不是苦干。现在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点: 必须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 不是我写的,但非常认同: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有“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谷歌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式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行。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降低。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知识、软本事的需求比以前大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人不在“软本事”方面追赶美国和印度,我们可能只能继续以苦力活、以低利润活为主,而高利润、高收入的工作则继续由美国和印度人控制。

 

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强化通识教育,也是为了让自己能一辈子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识教育不仅能让一个人增加“软本事”,而且还会让你接触了解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激发你方方面面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旦你对许多东西有好奇和兴趣后,一辈子中的不同时段总会有让你感兴趣、让你激动的追求和话题,不会过得枯燥,而会充实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最大化一辈子的幸福感。

 

这种理念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二点:必须摒弃国内的一些错误价值观

 

国内对交朋友的普遍准则是“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所以经常有父母对子女说:“你傻啊?这种朋友对你有啥好处呢?不要和他们来往。”等等。这种观点在国内可以,但在美国就是使自己死路一条,因为以“好处”来衡量的价值观在美国非常不可行。

 

美国的价值观是以“credibility (信用)and goodwill (善意)" 为基础的。我来美国27年,其中15年以上都是在不断地创建自己的信用和善意,包括在IEEE义务服务了十多年,为社区义务服务了十多年,为联邦政府义务服务了十多年等等,才拥有现在的信用和善意。

 

我每年都免费义务为大陆来的同胞写200多封的特殊人才绿卡推荐信(EB1A,EB1B, NIW, O1),几乎所有的人我都从来不认识,他们都是从社交网上找到我的,但我相信每个中国人,能帮则帮,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华人社区,特别是刚来美国的同胞们。这些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只有花费我大量时间,精力还有不停地来来回回的车油费。好的社区就是靠我们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使大家有种家的感觉,互相之间团结,互信,互助。

 

国内有很多恶习,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就看看坐国际邮轮的中国人就知道了:当大龙虾来时就能立马分出哪个华人是美国来?哪个华人是香港来的?哪个华人是大陆来的?当然了不是绝对,但至少很普遍。

 

我几乎每月都花不少时间来义务训练从大陆来美国湾区的中国学生和工程师,帮助他们了解美国的社会,尽快融入美国的生活。

 

在美国,人品比才能重要百倍。没才但人品好,政府会养你。但有才却人品不好的话,寸步难行,最终无家可归。

 

所以我建议国内的家长们不要一到暑假就排队送子女来斯坦福大学等夏令营,应该送他们来这里的社区作义工,看看真实的美国社会,体验实在的美国生活。

 

第三点:必须和正能量的朋友圈交朋友

 

我认识的从国内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太多,不少都是大官的小孩们和富豪的小孩们。这些小孩分成两类:一类是既有钱又有才,都是进名牌大学读书,平时我都是每周联系他们一次,比较放心,因为他们的朋友圈都很正能量, 不用我太担心。

 

另一类是虽有钱但无才,一般是混文凭,不少只在社区大学读书。了解美国的人都知道,社区大学就是“家里蹲”大学,没有大学的任何味道,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很多人指望通过社区大学转到名牌大学,但成功率非常小,只有那些非常刻苦的学生才能转成功。2016年,从社区大学转到UC Berkeley的比例只有800/18000 = 4%. 所以这些从国内来的“有钱无才”又不刻苦的人都整天聚集在一起,不要说花天酒地,就是游手好闲,要不就是染上恶习,包括吸毒,乱搞,非法等等。这些人最让我伤脑筋,也最操心。

 

这些朋友们都把孩子委托给我,吩咐小孩:“卢教授就是你们的监护人,是你们的父母,要听卢教授的话。”,但是18岁后我管得住他们吗?在美国,18岁后连父母都无权强迫他们做什么,我怎么能管得住呢?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平时在家身体力行地干些修房子活,教育他们如何做人,灌输一些人生的道理,其他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别说小孩,大人也一样:正能量的朋友圈对人生太重要了。举个活生生的例子:

一对大陆来的工程师夫妇,年薪合起来有25万美元,有两个小孩,本来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男的五年前染上了玩网上的游戏, 一发不可收,从免费游戏上升到把工资全押上去还不够,最终搞到女方去法庭申请离婚诉讼(也就是离婚)。好朋友邀我去劝离婚,看看还有没有挽救的希望。我一调查才发现,他周围的朋友圈都是非常恐怖的游戏瘾君子。

 

因为他们俩还有感情基础,男方也不想离婚,后悔不已,但难以自拔。我就迫使他离开怀的朋友圈,转向正能量的朋友圈,平时有空爬爬山,谈谈投资,交流一些创业想法,组织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公益活动。 经过近九个月的努力,他们又和好了,女方也撤销了离婚诉讼,一家人又回到幸福美满的生活。

 

每年,我和我太太都义务挽救了近二十对处于离婚边缘的家庭,为社区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也为社区树立了好的榜样。

 

第四点:必须学会善于投资

 

投资是美国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不做投资,就算你有高薪的工作也很难在美国有好的经济状况。举例说,如果夫妇俩都在高科技上班,年薪25万很正常,加州和联邦税率在45%左右,剩下13.75万。就算没有按揭,地产税和保险等加起来也有好几万,如果租房就更贵了。 我们就从低算3.75万吧,于是就剩下10万了。

 

两个小孩的教育多花钱啊!虽然可以上免费的公立学校,但课外补习和课外活动都得花钱:游泳,钢琴,画画,溜冰,踢球,打球,数学,英文,电脑,物理,化学,比赛,等等,作为家长就是不停地开支票,不停地送小孩学各种技能。中国人,印度人,甚至美国人也不停地在补课。我的美国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kids make you poor!", 千真万确。我有两个儿子,平均每人每年课外补课约三万美元,两人共六万美元。就算你找最便宜的补习学校,两个小孩也要4万。这样就剩下6万了。

 

我26年前刚来美国时,全家三人(那时老二还未出生)每次去超市买菜都在20美元以内。现在去超市很难在100美元以内。26年前中餐馆一盆菜都是$4.99, up to $6.99, 一顿饭花不了20美元. 现在的菜价都是每盆$12.99 up to $19.99, 一顿饭至少也要100美元。所以四人之家的每月伙食费至少也得要1800美元,包括平时自己烧饭,周末全家出去吃一餐。这样一年就花去近2万了。还剩下4万了。

 

在美国,家家至少有两辆车,就算没有按揭,你得加油,修车,维护。 每次加油在50美元左右,每月每车加三次油, 总共每月油费在300-400美元左右。加上修车和保养,每年得花5000美元。

 

25万年薪的家庭,大人和小孩都得穿得体面些,所以得买些一般的,但上料的衣服,至少能体现中产阶级的水准。我老婆告诉我,我们全家每年用在买衣服上的费用是4万到5万美元(不算上女人的奢侈品和化妆品,那是额外预算),这样女人和小孩出去比较体面。所以,就算你节约,也得花上我家标准的一半,即2万美元。这样就剩下1.5万了。

 

在美国,很难想象全家不出去旅游度假的,再没钱借钱也要出去度假。度假的费用就很难讲了,包括冬天去滑雪,坐邮轮,出国度假,或至少回国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反正剩下的1.5万就很快不见了。

 

所以25万年薪的家庭在湾区只能算是很普通的家庭,基本上是“吃光用光,身体健康”,不太可能有多余的钱买好的房子的。

 

旧金山湾区,看得上眼的好学区房子最便宜的都超过200万美元。不做些投资哪里买得起这么贵的房子?

 

以我自己的经验,我赚的钱绝大多数是靠有效投资赚回来的,上班的工资只供全家日常生活开销。投资包括房地产,股票,创新项目等等。至于具体的投资技巧,平时要经常交流,即不要轻信别人,也不要画地为牢,应该多分析,多思考。

 

第五点:必须不停地为家庭供氧

 

人生很短,要时刻珍惜一切:珍惜你所爱的人;珍惜你的小孩,珍惜你的朋友。

我和太太结婚29年多,还是保持着当初的习惯:天天一起手拉手一起散步。

 

当大儿子进入叛逆期(约九年级)时,我毅然关掉了上海的公司,损失500多万人民币,回到美国天天和儿子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渡过他人生的关键几年。从大儿子到小儿子,我已经在家陪伴儿子快八年了,这也是人生中最宝贝的“父子情”的关键几年, 那是无法用钱买得来的。

 

我非常反对那些海归们,自己回国创业,却把老婆和孩子留在美国,因为家庭的残缺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特别是当小孩进入“叛逆期”时更重要。

 

其实在美国也能创业,也能赚钱。我在做儿子全职“保姆”的八年内也赚了不少钱,基本上都是投资和创新收益获得的,非常不错。当然了,平时要有好的朋友圈,互相交流信息。

 

第六点:必须学习法律和法规
 

在美国,没有正义只有合法。很多事都需要法律法规知识,包括生活,工作,投资,旅行,交友,创业等等,不懂法律的话风险就增加。
 

美国的文化也是以法为主,不顾人情的,和中国有很大区别。比如我家后院的大树被风刮倒,压倒邻居的屋顶了,我必须立即找人清除,否则邻居会告你, 虽然我们都是好朋友。
 

不小心把PPT技术文件放到微信上去了,公司可能会开除你,因为你违反了出口管制法规,微信总服务器在中国。
 

在自己别墅前自己的土地上用肥皂水洗车,邻居会报警,因为你污染了街道,进一步把肥皂水排到大海里去了。
 

我给学生们上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顺便也把其他的法律知识传播了,因为都是Common Laws, 互相是通的。
 

美国虽然言论自由,但有些话还是要小心,敏感的话要注明:Personal views only, nothing is waived。因为按照美国法律,不说的就是放弃的,所以要写nothing is waived。

 

第七点:必须在接地气的同时站稳脚跟

 

在任何地方生存都必须接地气,否则会被淘汰。要深入本地的文化,和社区打成一片,多做些有利于社区的事,包括义务帮助学校,义务帮助社区图书馆等等。

 

如果你想在当地长期生活必须结识三个非常重要的朋友:修车铺老板,医生或懂医的专家,律师或懂法律法规的法务专家。

 

在美国,车太重要了,没有一个修车铺的好朋友,你很可能会被骗。

在美国,看病太贵了,就算你有保险,没有一个医生好朋友,你也很可能会被骗。

在美国,法律的成本太高,就算你有钱,没有一个法务好朋友,你也很可能会被骗,很容易因为被告而倾家荡产。

 

第八点: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在美国,生活很舒适,很容易变懒惰。如果你有能力,千万不要放弃,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这里没有任何领导压你,也没有衙门封你,就看你自己努力不努力?

 

国内很多人不了解美国,以为华人在美国被歧视,天花板效应太厉害。我觉得美国没有这么明显。当然了,如果我要坐很高的位子肯定不行,都是犹太白人控制着,华人很难。但对大多数小资小康的人来说根本没有所谓的天花板,就看你自己是否努力。

 

其实我回中国的话照样有天花板,没有有力的关系,我是不可能往上爬上去的,都一样。

 

美国的机会特别多,毕竟人少地大,资源非常丰富。只要勤劳努力,你总有机会发财。

 

第九点:必须保持脑子清醒

 

这世界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夸张,因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政治斗争越来越复杂。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是非能力,必须掌握如何分辨和鉴别政治信息(被洗脑了),编造的故事(被欺骗了)或事实(Fact)。这些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扩大知识面和生活经验。

 

在国际问题上,我一直讲:不能用中国的操作系统去运行美国的程序,否则肯定死机。一定要用本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本地发生的任何事件,否则就被政治化了,你也被洗脑了。

 

在商业上我们经常通过编故事来吸引客户和扩大市场,但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故事,更需要事实,否则永远被骗。

 

在海外生活和工作,这个能力尤其重要,一定要好好学习,保持脑子清醒。

 

第十点:必须有自己的表演舞台

 

在国外生活和工作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永远都站在世界的高处。

 

自己的能力上去了,价值提升了,但如果没有舞台表演,一切都是白费。

 

工作单位是你的表演舞台,但那是短暂的舞台,而且受各种因素制约。所以你必须寻找自己的舞台,最好是长期的舞台,以便你能更好地表演自己的技能和展示自己的价值。

 

我是IEEE高级会议已经三十年了,在IEEE义务服务了二十多年,IEEE就是我的人生舞台,在这里我的价值可以被自由地表现出来。

 

我是美国OECDITU代表团的技术专家,从事国际博弈谈判十九年了,这也是我的表演舞台。

 

2000年创办了World Wireless Congress, 吸引几十万的全球无线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在我的平台上讨论技术和建立合作,这也是我表演的舞台。

 

没有自己的舞台,再厉害的演员都是没用!舞台虽小,只要能表演就够了。

 

第十一点:要学习如何与人沟通?

 

我在课堂上一直教育我的学生们两个重要的做人的道理:

 

第一:我出国30年领悟到的最重要的真谛是:首先自己要不断地提升价值,用自身的价值去吸引别人。然后要不断地帮助别人创造价值,只有价值才是永恒的。

第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吸引力不是你的容貌和金钱,而是你传递给对方的Goodwill (善意,信誉), Good Faith (诚意,信实,诚实)和Knowledge(知识包括知识的层次和品位)。

 

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认可的价值就是上述所说的:Goodwill, Good Faith, Knowledge。

 

容貌和金钱可以快速与人沟通交往,但不可能走得太远,因为缺乏永久的价值支撑。我大学毕业已经几十年了,大学同学中能留下来继续交往的绝对不会是靠容貌和金钱来吸引我的,而是基本上是靠知识,善意和诚实来维持长久的友情。

 

我出国30年,在很多国家生活学习工作过,能维持长期好朋友关系的也是靠知识,善意和诚实这三要素,也是与人沟通的基本要素。

 

知识面和知识层次是与人沟通的主要手段。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知识指标。"没知识太可怕"是对“人与人沟通”的最好的总结。

 

我刚搬到Pebble Beach社区的第一天,很多邻居觉得很奇怪,因为这里几乎看不到华人,他们都很善良,但不了解中国人,虽然都去过中国。由于业主基本上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对中国更警惕。第一个邻居朋友就问我:“Were you originally from China?"

 

我笑着答复:" Well, my brain was made in China, my hands were made in Germany, and my soul was actually built in America."

 

一下子,一帮邻居们都很好奇地过来要听我解释,因为很多都是退休的老人,有的是时间喜欢听与众不同的故事。

 

我就慢慢地给邻居们讲了一堂新人入区的第一堂课:

 

我小时候在中国家里特别穷,什么都吃不起,唯一吃得起的是海鲜,因为我爸是水产公司的小经理,每月付一毛钱(一点点意思一下),职工家属吃鱼几乎免费,所以一天三餐都是鱼,从小学二年级吃到高中毕业,所以脑子一直超级棒!

 

去德国留学后被培养出来一个习惯:凡事都要一丝不苟,亲自动手,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精益求精。德国导师最看重动手能力,一定要培养非常高质量的动手技能。所以我现在从修房子,铺地砖,整理森林院子等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美国的创新思维改变了我的一生,美国崇尚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在美国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领袖之一,并快速实现了美国梦。没有美国,我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歌颂式思维方式的层次。

 

从此以后,周围所有的邻居们和社区的邻里们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了, 因为他们特别看重一个人的知识面。通过这个故事,大家也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非常正面。

 

在美国和欧洲,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好的人会很好很好,差的人会很差很差。但比较奇怪的是,在美国,坏人很少去好人的好区,虽然有时候距离相差很近,在这里我们不能讲差区的地名,网上一查就知道了。好区有好区的道理,主要指教育程度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邻里互助比较好,社区建设很完善等。这些层次的人除了看中人品外,非常重视知识,注重读书和文化修养,社区图书馆经常有读书故事会,人生分享等活动。社区义工遍布各个角落,包括学校,图书馆,老年中心,商会,公园和社区活动等。

 

有一次我脸书朋友圈里有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老师问大家:家里阁楼里太多松鼠实在无法驱赶,非常头痛。我立马发了个方法给大家:用大蒜头磨成粉,再拌胡椒粉,然后撒在阁楼里松鼠出没的地方。结果非常灵,再也没有松鼠了。这个消息在朋友圈的朋友圈里到处传播,结果大家都知道我,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因为我经常动手管理自己的房产,实践经验非常多,知识面也非常广。我有时间喜欢去Home Depot转悠,那里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会不厌其烦地教你如何修房子,如何整理院子,如何杀白蚁,如何种花等,这些都是宝贝的人生价值元素,而且都是免费学到的知识。

 

很多人喜欢我的原因就是:我什么都懂,特别是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了有点夸张,但其实也如此,我比较喜欢学习,看书,请教和自己探索。

 

人与人为什么喜欢沟通?其实就是互相之间价值的沟通与交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知识的交换。对于那些人品不好的人就直接拉黑和切除。

 

故事太多,这里就不继续了,总之与人沟通是门学问,价值决定了一切。

 

第十点: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节自卢教授对浙大2009年毕业学生座谈会的演讲]

在当前全球经济大萧条环境下,有人说,毕业就等于失业,果真如此吗?

我坚信: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其次要放下包袱,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和人生.

我在德国读完博士后时,美国经济也非常差.我总共寄了一百多封求职信,都石沉大海.真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 但很快我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坚信凭自己的能力总能坚强地走下去.我抛下德国舒适的政府研究员和资深科学家工作, 独身一人先来美国,临时找了一份只有六个月的技术临时工,就好象农民工进城一样. 我那时的工作就是被老板随意租给Lucent或Nortel以帮助解决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那时候,真羡慕那些在Lucent上班的正式职员.

由于我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做得还可以,在这个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曾经去申请美国签证时签证官就要求我以特殊人才移民美国。于是我决定先申请特殊人才和杰出人才绿卡,因为它不需公司担保,并且人也无需在美国,但要求很高. 为了省钱,我自己去图书馆学习美国移民法和此类法律,最终以三封推荐信加上五页申请信,在短短的五个工作日内成功获得杰出人才绿卡(Both NIW and EB1A).那时候我来美国才短短三四周。

绿卡的成功使我一夜之间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我可以堂堂正正地在美国生活和工作. 在将家人从中国接来美国以后(离开德国后,我临时将家人从柏林转到后方根据地杭州,只身一人来美国发展),我开始自己的事业发展.

美国的移动通信那时候都很落后. 当欧洲正在大搞3G时,美国几乎很少有人做这研究.因此,我利用工作之余马上注册公司开始搞第三代移动通信学术大会,并利用我在IEEE的影响力,大力吸引全球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美国开会. 一下子,我的会成为美国最权威的3G学术会议,甚至连联邦通信委员会和国防部几个主要科技骨干公司都是我的赞助者.

请注意,有了绿卡之后,经营国际技术会议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是西门子微电子公司的无线技术总设计师(Senior Principal Architect)。我负责设计的无线芯片后来被用于iPhone手机中。

我也在2001年成为最年轻的联邦FCC技术专家顾问(Member of FCC Technological Advisory Council),2003年成为IEEE Globecom'2003 技术委员会主席(Technical Chairman) - 通信技术界的奥林匹克。同时也被邀请成为斯坦福大学的Consulting Professor(从工业界聘请的学术技术骨干来领导斯坦福大学的研究项目)。

自己经营的会议成功以后,我也出了名,来自各方面的邀请信就象雪片一样多. 经济有了一些保障以后,我就开始投资,包括房地产和核心技术专利和技术品牌商标等.在别人也许用上二十多年时间,我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实现了美国梦.

这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当初美国的经济很好,工作很好找,我就不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因此,经济萧条并不是世界末日,要坚信: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谨此与即将毕业的学生共勉! (2009.3.14)

--------------------------------------

 

   

由于时间关系,下面几点以后再补充,待续。谢谢大家!

All photos herein are for illustration, educational and personal use only.
How to contact Prof. Lu - E-mail: office<at>Willie.Lu, LinkedIn: http://www.linkedin.com/in/willielu
  Copyrights (c) 2000-2019 Office of Prof. Willie W. LU, All Rights Reserved Worldwide